SAS中文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近期企业倒闭汇总

[复制链接]

49

主题

76

帖子

14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62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13:25:22 | 只看该作者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近期企业倒闭汇总

摩根大通接收华互银行

       自美联社的最新消息,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 Mutual Inc.),已于当地时间星期四(26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华盛顿互助银行设立于1889年,涉及资产3070亿美金,它的倒闭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银行倒闭案。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寻求出售华盛顿互助银行1300亿美元存款基本额,其中一部分将被售予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已宣布公开增发80亿美元新股,同时宣布将收购华盛顿互助银行全部储蓄资产。

华盛顿互助银行由于不堪承受惨重抵押贷款损失,此前曾决定求售,并委托高盛集团及摩根士丹利为其寻买家,美国政府也竭力撮合,曾经的潜在买家包括花旗集团、汇丰控股、摩根大通,以及富国银行等。但是由于金融危机日益惨烈,华盛顿互助银行最终依旧难逃倒闭命运。

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倒闭,使得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暂时转危为安。否则,如果为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巨额储蓄提供保险,将会危及整个联邦储蓄保险基金。

出手华盛顿互助银行已经是摩根大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第二次出手,上一次,摩根大通接手了贝尔斯登。

————————————————————————————————————————————————

关联危机

美政府打破承诺 提供850亿美元接管AIG

新华网华盛顿9月16日电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晚宣布,已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陷于破产边缘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将持有该集团近80%股份。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称,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放任AIG破产,对业已极其脆弱的金融市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并且将极大提高市场的借贷成本,进一步削减美国家庭财富,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危害。


美联储称,在美国财政部的全力支持下,遵照《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三款,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发放贷款。贷款窗口的有效期为24个月,利率为3月期libor利率再加850个基点。为保障纳税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贷款将以AIG的全部资产为抵押。


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美国政府将持有AIG79.9%的股份,并有权否决普通和优先股股东的派息收益。这也意味着美国政府仿照接管“两房”模式接管了该集团。

小资料:

美国国际集团——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业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其成员公司通过世界保险业最为庞大的财产保险及人寿保险服务网络,竭诚为各商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美国国际集团成员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旗下的AIG American General更是全美最顶尖的人寿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在全球各地的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也位居世界前列。其金融服务业务包括飞机租赁、金融产品及促进其市场交易。美国国际集团不断发展的全球消费者信贷业务主要由美国的American General Finance管理。同时,通过旗下的AIG SunAmerica及AIG VALIC, 集团现已成为全美首屈一指的退休金管理服务机构之一。美国国际集团亦是个人和大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中的翘楚,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股票、定息证券、地产及其他投资管理服务。美国国际集团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ArcaEx电子证券交易市场、伦敦、巴黎、瑞士及东京的股票市场均有上市。


——————————————————————————————————————————————————

摩根大通完成收购贝尔斯登

据路透社1日(当地时间5月31日)报道,摩根大通宣布完成对贝尔斯登价值14亿美元的收购,至此这家拥有85年历史、经历过大萧条及多次起起伏伏的顶级投行,正式消失在华尔街的历史中,成为信贷危机最大的受害者。

贝尔斯登公司和摩根大通公司的一份联合声明说,84%的贝尔斯登股东赞成两家公司合并,之后贝尔斯登公司将成为摩根大通公司的一个子公司。


按照此前达成的协议,摩根大通以0.21753股公司普通股票换购1股贝尔斯登公司股票。以当时交易价格计算,收购价格折合每股9.35 美元。而就在一年前,贝尔斯登股价还曾达到150美元以上。另外,美联储表示,将于6月26日左右掌控贝尔斯登资产中300亿美元的投资。美联储已经委任黑石公司管理和销售这些资产。


另据彭博社报道,美林公司总裁格雷格利·弗莱明日前受访时表示,当前美国金融界正面临16年来最大挑战。他并预测说,最快于今年年底,美国银行业界重组速度就将会“大大提速”,届时实力强大的银行将会加速并购步伐。


弗莱明表示,“在市场拥有范围相当广泛的更为稳健的金融机构即买主之前,并购重组活动将不会展开。我们或许将在6至9个月之后看到并购活动揭开帷幕。”


但弗莱明同时强调说,信贷市场紧缩已经令潜在买主的实力大为削弱,当前不太可能出现与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或者美国银行寻求收购美国全国金融公司规模相当的并购活动。目前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一案已经尘埃落定,而美国银行并购全国金融公司也即将达成最终协议。


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资料,自从信贷危机于去年暴发以来,银行与经纪公司迄今已经信贷亏损3820亿美元,与此同时,也已经筹资2710亿美元,以补充不断下降的资本水平。


弗莱明表示,“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对于市场及金融产业将极具挑战性”。他分析说,受诸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中东等海外市场成长推动,“然后我们在年底到来时将开始看到一个更富建设性的环境。”


弗莱明同时也坦承,由于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一年后挽留顶级交易商及银行家的难度将更大。但他同时也强调说,公司将保证给予才能出众的员工“有竞争力的”薪酬。弗莱明介绍说,美林在巴西与印度的投资已经帮助增加了海外营收成长。美林也希望“巩固加强”其在中东地区的市场存在,争取政府掌管的投资基金的支持。

————————————————————————————————————————————————

美林48小时“卖身”决策内幕

CEO约翰·塞恩的决断,挽救了美林重蹈雷曼覆辙

上周六,从纽约联储的大门走出来,约翰·塞恩已经知道,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亲手将一家有着94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送进历史书。


时间并不是太久,甚至连48小时都没有过完,塞恩就完成了这项任务。


上周日晚间,他以500亿美元的价格将位列美国投资银行前五名的美林集团全部让出,接盘者为美国银行。这一收购价只是美林一年前市值的三分之二左右,仅为该行2007年初市值顶点的一半。


不过,这仍然是华尔街上个周末唯一让人宽慰的消息,要知道另外一家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想卖都没有人愿意买。


48小时
  


双方达成协议的速度令人咋舌。据知情人士透露,因为美林的股价上周大幅下降,美林主席格雷戈里·菲林明敦促美林CEO约翰·塞恩赶快联系美国银行CEO肯尼思·刘易斯,看他是否有兴趣收购他们。


塞恩遇上了一个好对手。肯尼思·刘易斯向来就以收购闻名,而且收购的都是比美国银行规模更大的大家伙。今年1月,美国银行刚刚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oration。


美国银行当时还在考虑申请购买雷曼兄弟,但上周五就转向了美林,开始收购谈判。


上周六下午,塞恩致电刘易斯,后者反应良好,表示兴趣依旧。有了事前的讨论铺垫,此时的接触感觉舒适,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塞恩随后前往纽约联储,那里正在举行一个为期三天的碰头会议,参加的成员是美联储以及各个银行的管理层,讨论的就是如何出售雷曼兄弟。根据一位接近塞恩的人士透露,他很快就发现雷曼兄弟出售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更增强了他推动与美国银行达成交易的决心。


接下来,塞恩立即取消了先前计划好的亚洲融资之行。按照此前的行程,他本来是想到亚洲来寻求主权财富基金的帮助的。美林和美国银行两大阵营立刻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一系列会议。这时候,美国银行宣布退出对雷曼兄弟的竞购。


美国银行并不是唯一的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美林也把触角伸向了摩根士丹利,试图将这两个美国华尔街历史最悠久的品牌整合到一起。但会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知情人士透露,因为摩根士丹利需要足够的时间考虑这一提议,而美林想迅速了断这一切。美林集团也与欧洲和美国的商业银行加紧了谈判。


据了解谈判内容的人士透露,截至上周日晚间,双方仍未签订协议,还可能在最后一刻出现其他竞购者。


消息开始于上周日从纽约联储内走漏,很多华尔街的高级总裁们簇拥在这里讨论雷曼兄弟的命运,担心自己可能步雷曼兄弟的后尘。让他们感到宽慰的是,美林已经找到了买家。


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包括美联储的纽约负责人蒂莫西·盖特纳都明确表示,他们十分鼓励出售美林的交易达成。


割肉
  


如果没有之前的故事,美国银行和美林集团的“婚姻”看起来是完美的。


48小时之前,美国银行高管还在致力推动与雷曼兄弟的收购交易,紧锣密鼓地对雷曼兄弟的账面进行尽职调查。


在过去15个月内,美林和雷曼兄弟都拥有数百亿美元的高风险、流动性不良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上债台高筑。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美林连续数个季度爆出令人头痛的最差财务纪录。最新的2008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美林第二季度净损失高达47亿美元。


在今年早些时候,贝尔斯登面临危机时,市场就广泛猜测美林或雷曼兄弟将是下一个倒闭的美国金融企业。


糟糕的业绩让美林高层从去年开始出现动荡。去年末,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奥尼尔引咎辞职,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CEO的塞恩被委任为美林CEO。


塞恩自从上任以来,比其他金融巨头采取了更多的措施试图拯救美林。美林曾在亚洲和中东筹集了巨额资本,清除了问题资产,出售了所持的大笔股权资产,例如金融信息巨头彭博社的股份。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Fox-Pitt Kelton分析师大卫·特罗恩的话说:“贝尔斯登对他们的命运始料未及,雷曼兄弟也想不到自己会栽进去;我想美林管理层吸取了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经验,最终决定不能坐以待毙,怎么也得在完蛋之前努力为股东捞回点什么。”


新泽西州的NAB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分析师南希·布什说,如果雷曼垮掉,美林也将紧随其后。因此美林只好趁早割肉,尽量卖个好价钱。


2009年这笔交易完成后,曾在2003年投资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的美国银行将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集团。美国银行持有的589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业务,将注入美林旗下BlackRock公司所管理的1.4兆亿美元的资产中。“为什么美国银行会接盘呢?”南希·布什说,刘易斯总是喜欢竭尽所能购买最大的东西,所以为什么不买这个呢?拿下美林,他就是金融领域的霸主。

————————————————————————————————————————————————

大摩和高盛转型 华尔街模式寿终正寝

华尔街不是好莱坞,这里没有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只有无力阻止的灾难在蔓延。现在,华尔街已遭毁灭:美联储(Fed)日前批准美国仅剩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这可能比几家投行的倒闭更加致命,因为世界所熟知的由一群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经纪公司代表的华尔街不复存在。

投资银行曾经被解释成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可见两者的共生关系。美国的投资银行一种是由商业银行分解而来,因为 1929年股灾后,美国政府认为投行业务风险较高,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开来,如摩根士丹利;另外一种是由证券经纪人直接发展而来,如美林证券。欧洲的投资银行业务一般都是由商业银行来完成的,也就是所谓的“全能银行”。


但后来在华尔街的游说下,1999年废除了《法案》,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扩张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随着监管的放松,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当中。


与欧洲长期较为稳健的全能银行相比,美国投行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较大(成熟)的追求暴利的衍生品市场,后来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反而将投行领域的高风险渗透入商业银行,这也是当前美国金融危机难以见底的原因之一,大量商业银行牵扯其中,这次危机也是由次贷、商业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等导致金融资产损失所引起的。


随着美国五大投行倒闭或转型,华尔街模式寿终正寝,其灭亡主要原因是外部监管缺乏以及投行业务的贪婪、不透明。对于投行来说,过度依赖杠杆是其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前提,如美林的杠杆率为28倍。摩根士丹利的为33倍。在市场繁荣之时,借款会帮助公司实现高收益,但市场逆转后,大规模的冲销将引起投资者对华尔街丧失信心,危机不可避免。其次,业务不透明,如复杂的次贷产品推销给一些不熟悉金融知识的个人、企业或机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市场过去5年从1万亿美元迅速膨胀到62万亿美元, 但是CDS不在交易所内而是在机构内部交易,所以也脱离监管部门范围之外。


真正令作为“新自由主义”标杆的华尔街死亡的正是自由主义本身,美国一直向新兴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即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认为实现繁荣的最佳途径就是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使其自由分配资本、承担风险、享受收益并承担损失。但是美国监管部门放任另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在正常的银行业网络之外发展起来,而且既不受监管又不透明,并依赖于高杠杆比例,终究自食恶果。

——————————————————————————————————————————————————

雷曼兄弟死因:高杠杆操作与信用体系雪崩

这一周次贷危机再一次让低估其破坏性的人大跌眼镜,此前IMF对其将造成1万亿美元损失的预测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估计不足。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和保险巨头AIG可能倒闭的消息让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不已。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缺乏买家和美联储支持的雷曼则濒临破产,华尔街演绎的明星陨落的故事和其成就的无数个爆发传奇一样令人瞠目结舌。雷曼07年底尚有42亿美元的净利润,总资产近7000亿美元,截止08年5月底的中期业绩亏损不过23亿美元,即使考虑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某些风险,这样的破产速度还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事实上雷曼持有的直接的次贷证券并不是很多,约28亿美元,现在出问题让其倒下的已经并不仅仅是“次贷”类的证券了。信用体系的崩塌和房价的下跌,使得更多的即使是信用好的人也选择违约,那么更多资产将陆续出现问题,次贷的窟窿也会越来越大。雷曼倒下了,众多持有雷曼的债券的机构也不得不继续减计资产,原来“优”的债券变“次”了,很可能有公司因此又倒下。目前来看,这种信用恶化的趋势很难得到遏制,三级资产的冲销过程中倒下了贝尔斯登和雷曼,那么一旦最为庞大的二级资产开始暴露问题,其结果是美国乃至全球都无法承受的。

次贷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次贷引发的信用危机蔓延到整个美国的债券及信用市场,而信用市场的混乱致使次级债、CDO、CDS 等衍生产品价格迅速贬值,大量持有这些金融头寸的投资银行、 房贷公司乃至保险公司因此不断减计资产、 大幅亏损,其结果是这些公司的评级被下调,又引发其他相关资产更进一步的贬值,其最终结果是部分金融企业或者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困难无法对其评级下降的债券提供抵押和担保,而不得已以破产告终。

通过雷曼的财务报表,发现 雷曼的业务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s)是其最核心的业务部门,占有雷曼总资产的 98%,也是雷曼 85%左右的收入来源。资本市场业务分为固定收益和权益两大块,分别从事固定收益相关和股票相关的证券买卖、资产证券化、研究咨询支持等活动。其中的固定收益类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也是直接导致雷曼破产的主要环节。

雷曼以做市商身份进行政府和市政债券、利率产品、信贷产品、抵押债券、抵押贷款产品、货币和大宗商品的交易,也是在这个部门进行抵押产品和衍生工具的设计和发起。即固定收益类业务基本就是一条次贷类产品的生产、卖出和交易的完整链条。 雷曼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两项分别是利息和股利收入(interest and dividends)以及交易性损益(principal transaction),利息和股利收入来自其持有的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性损益是其所持有的所有金融头寸价值变动导致的实现和未实现的损益,其资产减计的损失都是放在这个科目下的,是雷曼 08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雷曼由于近几年操作偏激进,买入了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和高风险资产,杠杆系数非常高,其资产中 45%是金融头寸,这些头寸中高收益的债券和贷款达 327 亿美元(2007年底数据)。高收益指的是那些投资评级在 BB+以下甚至是没有投资评级的证券和贷款,可以说是垃圾资产。按资产级别来分,其二季度末持有的三级资产(没有市场价格,其价值是公司根据一系列假设计算出来的,通常是些经过多次打包和分割后的衍生产品)还有 400 多亿美元,这将近 400 亿的资产随时都可能变得一文不名。雷曼的股东权益仅 263亿美元,根本无法消化垃圾资产贬值的损失,其命运只能是破产。

————————————————————————————————————————————————

“两房”被接管 一剂“猛药”难愈次贷伤病

美国政府7日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试图以此挽救房地产市场、遏制次贷危机蔓延。

自去年8月以来,美国政府多次降息、注资救市,如今放弃奉行已久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直接干预,是深陷次贷危机不得已开出的“药方”。



受“两房”被接管的消息鼓舞,全球主要股市8日开盘见涨,但这能否成为治愈美国经济创伤的“解药”仍是未知数。


一剂“猛药”
  


接管“两房”涉及资金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堪称美国政府为重振经济开出的一剂“猛药”。


美国财政部7日公布了接管“两房”的具体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拉低抵押贷款利率,刺激低迷不振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第二,释放“两房”不会倒闭的信息,确保其所发行债券安全,从而恢复市场信心,缓解金融市场流动不足的压力。


自去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2.0%,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尽管联邦基金利率低于去年水平3.25个百分点,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却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令已经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更难复苏。


房利美和房地美所发行的抵押贷款债券风险上升,是推高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黑手”。


作为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向银行收购住房抵押贷款,将其打包为债券出售,通过价差盈利。向“两房”出售抵押贷款的银行则获得资金,能够继续向购房者提供贷款。“两房”发行的债券所担负的风险高低因此间接影响了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成本高低。


根据接管“两房”的有关规定,美国财政部将大笔购进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并以其他方式为它们提供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两房”所发行债券负担的风险。这样一来,各商业银行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成本减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也有望随之下降。


被政府接管之后,“两房”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时所收取的费用也会大幅削减,进一步缩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成本。


美国政府希望,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拉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给背负沉重房贷的消费者重组债务的机会并最终稳定房地产市场。


美国金融机构HSH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美30年住房抵押贷款的平均利率在7日下降0.3个百分点至6.04%。


房利美和房地美合计承担或担保着5.3万亿美元抵押房贷,相当于全美抵押房贷总额的半数。由于涉及金额如此庞大,难以预测政府接管“两房”对经济的影响。


接受彭博新闻社电视采访时,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坦言政府作出接管“两房”决定的过程艰难。他说:“这是我任职以来第一次难以入眠。”

良药苦口?
  


如果接管“两房”真能成为重振市场的“良药”,那必定有其苦涩之处。


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后,美国不少地区性小型银行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因为它们持有的“两房”股票可能变为废纸。


依照接管计划,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分别向财政部发行10亿美元优先股。此外,基于保护美国纳税人的利益,政府购入的“两房”优先股就级别而言高于普通优先股。保尔森说:“根据协议,("两房")普通股东和优先股东先于持有高级优先股的美国政府承担损失。”


截至6月底,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了价值约360亿美元的优先股,其中大部分由美国地区性银行和保险结构持有。“两房”发行的优先股自6月底以来已经贬值近一半,8日再度贬值60%。


一些大型机构也可能因此蒙受损失,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过半普通股由大型投资机构持有。彭博新闻社报道,在今年4月到6月期间,世界最大的共有基金公司富达投资集团和其他多个机构连续增持房利美的股票。


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所有债券中,近五分之一为外国投资机构购得,总额近1.5万亿美元。由于担心次贷危机影响,不少外国投资机构在今年已经逐渐减持“两房”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美国财政部下定决心采取干预措施,否则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资金外逃。


俄罗斯今年年初宣布,持有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今年夏天,俄罗斯已经减持“两房”债券近40%,上个星期还在继续减持。亚洲国家和机构持有“两房”发行的8000亿美元债券,包括日本持有的2280亿美元债券。


由于外国投资机构持有的“两房”债券规模巨大,它们的反应将决定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是否有效。美国财政部宣布接管“两房”,得到不少亚洲国家好评。但《金融时报》报道认为,至于是否重新增持“两房”债券,这些国家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师伊夫扎勒?阿里认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在短期内刺激亚洲股市上扬,但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利弊不一。“近2000亿美元的救市措施将增大美国的财政赤字,因此有可能造成美元弱势,这将损害亚洲对美国出口。”


难除病灶
  


美国财政部接管“两房”或许能够稳定房地产市场,但难以解开拖累美国经济的症结,即金融市场运行不良影响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受阻又反作用于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


美国房地产市场当前的状况令人担忧。因为房价低迷,美国房地产建造业几乎全面萎缩,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拖后腿”。在金融领域,因为次贷危机蔓延,规避风险成为不少投资机构当前的“处事原则”,再加上股市走低,市场流动性日益趋紧。


此外,美国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今年以来,美国雇主连续8个月裁员,已经削减60.5万个职位。在今年8月,全国失业率上升到为6.1%,达到5年来最高水平。


消费者购买力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因为高油价和粮食涨价等多重原因在今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美国PNG金融服务集团首席经济师斯图尔特?霍夫曼说:“消费者心理基本基本已至谷底。”


因为上述多重不利经济因素,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政府接管“两房”能够产生的正面影响有限。


清晰观点经济学研究公司经济学家肯?迈兰德说:“政府措施会改善房地产市场环境并有助于愈合信贷市场创伤,但不会全面扭转经济形势。”


全球财经研究公司布莱恩?贝蒂纳认为,因为次贷危机蔓延已久,要恢复市场信心仍需要“不少时日”。他说:“这不是速溶咖啡。”(袁原)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主要措施
  


美国财政部7日宣布,政府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主要内容如下:


联邦住房金融署将接手“两房”日常运作,该机构在今年7月由美国国会批准成立。政府接管后,“两房”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将遭“清洗”,这两家机构的首席执行官离职,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由前美林公司副董事长赫布?艾利森和前美国银行公司副董事长戴维?莫费特接掌。


“两房”将分别向财政部发行10亿美元优先股。财政部可以以购买股票方式向“两房”分别注资1000亿美元,保持这两家机构的帐面资本净值。此外,如有需要,财政部将把国会批准向“两房”提供信贷的期限延至2009年底。国会7月通过房产市场援助法案,授权财政部向“两房”提供无上限的信贷额度。

接管后的“两房”管理将不再“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保护美国纳税人利益,政府购入的“两房”优先股就级别而言高于普通优先股,“两房”普通股东和优先股东先于持有高级优先股的美国政府承担损失。为节省“两房”大约20亿美元资本,将取消所有普通股和优先股股息。

————————————————————————————————————————————————

华尔街独立投行走下神坛 高盛大摩被迫改制

作为昔日华尔街五大行中硕果仅存的两家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同业们已经历的厄运。21日,这两家华尔街的“金字招牌”无奈地宣布,将由当前的投资银行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转而像众多商业银行一样主要立足于储蓄业务。

转为银行之后,高盛和大摩也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更容易地获得美联储的紧急贴现融资,这对于急需补充新资本的两家公司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不过代价就是要接受更为严厉的监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五大行”的相继倒闭、出售或是改制,现代华尔街引以为傲和赖以立足的独立投行业务模式已走到尽头,也标志着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立法将投行从传统银行业务分离以来,华尔街一个时代宣告落幕。


转型只为换得便利融资

当地时间21日晚,美联储发布声明宣布,该委员会已批准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幸存的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根据法律,该决定要在五天的反垄断等候期后才能最终生效。

继五大投行中的三家——贝尔斯登、雷曼和美林——相继落难之后,高盛和大摩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投资人和客户也愈加担心这两家公司的命运。上周,大摩的股价一度暴跌69%,最终收跌27%,高盛股价上周累计跌16%。

知情人士称,高盛和大摩考虑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想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最近几周这种需要变得尤为迫切。随着股价近几天来持续下挫,政府官员对高盛和大摩的财务状况也更为警惕。21日晚9时,美联储紧急召开会议,讨论上述两家公司的命运,最终当局决定批准高盛和大摩提出的转型申请。

在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高盛和大摩今后可以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并可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性地获得从美联储申请紧急融资的资格。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后,美联储授予投资银行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但这一授权只是暂时的。

当局还宣布,在过渡时期,美联储将增加给两家公司经纪自营业务的贷款。同时美联储还将提高给美林的信贷额度。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危机的深入,监管当局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投行模式已经愈行愈窄。投行依靠短期货币市场为自己提供资金,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借贷变得日益困难,尤其是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作为银行控股公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将获准开展储蓄业务,这可能是一种更为稳定的资金来源。

同时,高盛表示,我们认为接受美联储的监管是恰当的,而且就保护和扩大高盛广泛的业务网络而言,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摩根士丹利则认为,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迅速而深刻的调整,摩根士丹利向美联储申请新身份以便为公司寻求新商机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今后将面临更严厉监管

不过,在获得便利融资的同时,高盛和大摩也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而最关键的就是要告别以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接受证监会和美联储等各方更加严厉的监督。此外,它们还须满足新的资本金要求,接受额外的监管,而盈利水平也可能远不及从前。

高盛表示,在转型后,将把包括贷款部门在内的多个战略部门的资产转移至一个名为GS Bank USA的实体,后者将掌握逾1500亿美元的资产。公司称,希望通过收购和自身的业务拓展扩大储户群。摩根士丹利则表示,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公司将在收购新的业务方面拥有“灵活性和稳定性”

在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再只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而是将面临无数家联邦监管机构更为严格的监管。美联储将监管其母公司,美国财政部金融局将负责国家银行特许,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很可能会扮演更大的角色,因为高盛和大摩新吸引的存款将寻求得到该机构的保险。

分析人士表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对美国财长保尔森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过去几周,这位高盛前掌门一直在竭力想保住金融机构的现有结构。

目前,几乎所有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母公司都将处于美联储的监管之下,现在美联储几乎对美国所有的金融公司都拥有更直接的管辖权。而美国近期各种救市措施的陆续推出,只是进一步加速了美联储上升为全权监管机构的过程。

分析师表示,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将有助于大摩和高盛组织自身的资产,也会在被收购、合并或是收购中小型存贷机构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不过,短期内,大摩与美联银行等的并购谈判可能因此而放缓。

英国《金融时报》周一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摩根士丹利已经中止了与美联银行进行的合并谈判。报道称,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使得大摩与美联银行的合并已经没有必要。据称,双方的谈判已经“无限期中止”,甚至有可能完全破裂。

大摩之所以提出考虑与商业银行合并,是看重后者可利用存款来为自己的大部分业务提供资金的优势。由于有联邦存款保险担保,即使在市场动荡之时,零散储户通常也不会将存款提取出来。就连因抵押贷款损失而饱受打击的华互银行,今年迄今的存款水平也基本没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SAS中文论坛  

GMT+8, 2025-1-15 22:12 , Processed in 0.1352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